《悉达多》和《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》读后感

25年至今,过的并不顺利,所有的事都在骤然的发生。考研的遗憾并没有困住我太久,虽然依旧焦虑和迷茫,但始终心怀希望,所以我把它放在了心底, 选择继续向前;困扰我至今甚至可能持续未来很长时间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心动,大概有六年我未有过这种怦然的感觉, 六年我早已习惯了自己一个人的生活,可缘分总是这么不讲道理。

我是一个极其多愁善感的人,却又矛盾的有着极强的调整能力,所以我允许它继续反复折磨着我的内心,但它困不住我; 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,最终让我无法挣脱的竟是几本薄薄的书—赫尔曼黑塞把我彻底困在了这个夏天。 这是我第一次会对文字产生如此强烈且深刻的共鸣,深陷其中无法自拔;若它是一本情节跌宕的小说,或许还算合理,可偏偏让我沉溺的,是一些深奥到我读不透的句子。 曾经,我有无数种排解情绪的方式:找人倾诉,大吃一顿,打篮球,跑步,到处溜达…可这次无论我做什么都无法驱散那挥之不去的压抑和难过...没有任何理由的难过。所以趁着外面的大雨,这次我决定把它写下来。

这个世界上最珍贵、最有力的是无非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。曾经的我认为这两种财富难以兼得,物质丰富的人也许不会需要精神力量填补空虚; 无法跨越阶级的普通人则会更需要的强大的精神来平衡生活。甚至我曾经极端的认为,追求所谓的精神力量,无非是酸涩的知识分子用来麻痹自我的武器,而我也是其中之一。 《悉达多》却告诉了我不同的答案,人生是一场自我修行:人独自行过生命,蒙受玷污,承担罪过,痛饮苦酒,寻觅出路。 悉达多放弃了优渥的出身,穷其一生感悟生命,寻找自我:他是婆罗门之子,曾随沙门修行,遇见过佛陀乔达摩,也做过商人,尝过情欲。他的精神因此愈加强大,却从未与现实世界割裂。 悉达多最终在河流上证道,也让我从河流中明白了些道理:生命的意义从不在终点,就像河流并不在意要流向何方,他的价值在于此刻翻涌的每一朵浪花。

书中我最喜欢的片段,是悉达多听完乔达摩法义之后的相遇,悉达多承认佛陀的法义,却拒绝停留,因为那不是他自己悟出的真理,他宁可在迷失中继续寻找。 是啊,真正的刻骨铭心,从来都是来自于对自身经历的体悟,而非他人的说教。迷失自我,本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,所以我认可悉达多的做法。 而乔达摩的回答也让我大彻大悟:“你从我处所听之法义并非我之辩辞,它的宗旨并非为求知好学之人阐释世界,它的宗旨乃是济拔苦难”我对此的理解如: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,只要我们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道路是正确的,并付诸实践就不会深陷痛苦; 但总有人会去探索世界的本质和秩序,想要解释世界,寻找“究竟该如何去做”。这两类人正如书中的大多数人和极少数—大多数人仿佛一片落叶,在空中翻滚、飘摇,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;极少数如同天际之星,沿着固定轨迹运行,没有风能动摇他,他内心自有律法和轨迹。

《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》带给我的震撼可能远不及《悉达多》,却有一句话让我久久难以释怀,甚至在第一次读到它时,我的心脏仿佛骤然停顿——“我是否还爱吉娜?我也不知道。 我可以去追求女子,在他人那里寻找自己,探听回想,索求镜子,寻欢作乐,而这一切都可能貌似爱情”从这句话里,我仿佛看到了自己,看到了一个在爱中困惑、在迷惘中徘徊的自己。 书中所谓的“追求女子,寻欢作乐”,并非真的轻浮,而是对吉娜的投射。因为他想在别人身上找寻的,早已在她身上得到。爱情的本质也无非如此:我们互相在对方那里看见自己,寻找自己;在彼此的回应中探听回想,彼此像照镜子一样,与另一个自己谈恋爱。 就像陈奕迅《与我常在》中所唱:“除非你是我,才可与我常在”。所以爱之所以珍贵,便是因为它让我们在别人的世界里,遇见了最真实的自己。

两本书—《悉达多》教我如何在迷茫中寻找自我,《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》告诉我在有限的生活中活的真切。 精神塑造着我们的灵魂,但若脱离现实,便会陷入空洞与虚无。物质支撑着我们的现实,却也容易滋生欲望与贪婪。 但我认为真正的力量来自精神,以精神的丰盈为根基,人才能在现实中获得完整。但或许真正的强大,是精神与现实的交织,既能安于内心,也能勇敢地燃尽此刻的生命; 或许人生的意义,在于始终怀着不断丰富的精神,在流动的时光里热烈地活着。